北京公交拟调价 网友:涨价可以 先让我有个座

[复制链接]
查看657 | 回复2 | 2014-7-13 12: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公交涨价这只“狼”终于还是来了。
  
  继今年1月北京市公布《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工作方案》,表示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之后,日前,北京市发改委宣布将于7月3日至20日,就北京公共交通票价改革问题,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建议,并将综合社会各方面提出的意见,研究提出公共交通票价改革方案,并适时提交价格听证会听证。
  
  截止记者发稿时,在北京市发改委网站的建言平台上,已有满满36页、多达几百名网友的留言。简单梳理这些留言可以发现,赞成直接涨价的网友微乎其微,一部分网友明确表示反对涨价,大多数网友提出了更为灵活的价格调整方案。
  
  网友“赵自强”明确表示反对涨价。他的理由是:坐地铁坐公交的都是低收入群体,增加之后,大家还是会继续选择地铁出行,这样只会增加这部分人的生活负担。

u=3992462941,1203943487&fm=21&gp=0.jpg
  
  网友“王春雷”认为,北京目前的公交价格比较合理,票价的上涨势必会增加市民的出行成本,导致部分有车却乘公交的上班族重新开车上班。这样会直接导致北京交通拥堵加剧,大气污染加剧。而且,公交广告的收入应当是对票价的一个有力补充,希望能够使其价值最大化。
  
  更多的网友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价格调整方案。网友“鹏程”认为,应分里程、分时段计价,在早晚高峰降低票价,鼓励市民高峰时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效缓解高峰时的交通压力。非高峰时段,恢复原有按里程计价模式。
  
  网友“张文峰”建议,应该实行阶梯票价,行程越短票价越高,20站以上2元、10~20站3元、4~9站4元、1~3站5元,让那些不是必须乘坐轨道交通的移步室外交通,照顾那些住在郊区的上班族的利益。
  
  网友“王永华”则建议,应该恢复月票制度,将每天坐车和临时坐车的人群区别开来,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每天乘车使用月票,临时乘车按距离收费。这既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北京目前的实际情况。
  
  网友“蓝晔”则认为,北京市民和外地人员在票价上应该有所区分,比如允许北京市民凭身份证件买月票乘车。
  
  在北京市表现出想要调整地铁价格的意向之初,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针对北京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36.1%的受访者支持涨价,52.8%的受访者反对,12.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调查中,许多受访者都给价格调整加上了自己的前置条件。其中,75.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公开建设、运营成本、财政补贴额度以及ZF负担能力等事项;48.2%的受访者建议,推出日票、月票,方便长期乘坐地铁的乘客;41.5%的受访者建议,优化公交线路、多配备公共自行车;38.0%的受访者建议,给困难群体进行补贴等。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表示,公交涨价的前提是应该先把账算清楚。相关方面应该详细告诉老百姓,每年公交的收入是多少,支出是多少。不能只是一个个大概的数字,应该把广告收入、物业收入、管理支出、三公支出等都公布出来。还有,北京公交一卡通的押金去哪了?是存着还是拿到资本市场上运作了?利润是多少?都应该向老百姓公布。
  
  还有一名环球网网友说:“涨价可以,但先让我有个座。”
Bigfish | 2014-7-13 12: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资543万元
  
  ZF主导首个江豚救护中心
  
  7月4日,成都商报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东北方向10余公里的江豚救护中心。这一救护中心设在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下称水科所)附近,办公场所仅为一栋两层的办公楼,早已破损不堪,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有的窗户玻璃已经破碎。透过玻璃向屋内看,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屋内空荡荡的,只有一层厚厚的灰尘。“江西江豚救护中心”的牌子周边杂草丛生,有些地方已经成了菜地,不远处高耸的商品楼将其包围起来。
  
  办公楼的一楼还写有“垂钓规则”,最大的一个用来给江豚繁育鱼苗的饵料池,早已被私人承包,成了市民垂钓的鱼塘,有五六名市民正在钓鱼。其他饵料池则已荒废,长满青苔。
  
  然而,9年前,这一救护中心的建立在全国都颇有影响。2003年,为了拯救江豚,经农业部批准,由国家和江西省投资543万元,由江西省渔政管理局于2003年开始兴建我国长江流域首个江豚救护中心,于2005年3月26日建成。据江西省渔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每年直接用于江豚保护的资金为100多万。
  
  这个国家级江豚救护中心以设在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附近的中心站为主,在江西省渔政管理局星子县、湖口县和都昌县分局设立分站。中心站主要开展江豚的暂养救治、科研、科普等工作;3个分站主要开展江豚资源动态监测和应急救护工作。
  
  这个由ZF相关部门主导的项目,建成时,中央及江西省的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据当时媒体报道,这一中心的作用是:投入运行后将形成覆盖鄱阳湖5000多平方公里和长江江西段152公里长水域的江豚全天候救护和资源动态监测保护网络,并逐步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豚救护中心。同时为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提供豚类研究及实验基地,为我国江豚资源保护工作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
  
  九年没救过一头江豚
  
  专家称远离江豚栖息地是缺陷
  
  该中心位于南昌市区的赣江边,远离江豚在江西的主要栖息地鄱阳湖,随着南昌城市发展,周边已高楼林立。
  
  据成都商报记者了解,这一长江上首个国家级江豚救护中心成立9年来,未救助过一头活体江豚,甚至一些江豚保护的资深专家都未去过这一救护中心。据江西省渔政局副局长陈芙介绍,仅有三四只死去的江豚被运到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进行保存和解剖。
  
  有专家表示,救护中心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江豚不适合长距离的运输,会造成二次伤害;第二,救护中心周围环境的变化,已不适合江豚生存;第三,救护中心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救护的要求。这位专家表示,发现需要救助的江豚,最好的办法是在现场就进行处理,治好伤后就放归自然。如果发现了伤情较重的江豚,在现场救不活,拿到保护中心也没用。
  
  江西省渔政局副局长陈芙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建救护中心是为了将需要24小时监护的江豚运到南昌救护,但长途运输也会导致二次伤害,能就近处理最好。
  
  对于为何要将救护中心选址在南昌市区周边。他说,受当时条件限制,救护中心紧邻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也是希望借助水科所的人员、技术、设备力量,整合资源。
  
  江西省渔政局资环科科长刘小龙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否认救助中心的建立缺乏论证。他说,建设之前,是经过全国多位专家多次论证。在当时的条件下建设救护中心很有必要。救护中心是备选方案,救助有特殊需要的江豚。他并不认为救护中心已经废弃,“不得已的情况下随时还能启用。”
  
  刘小龙称,这一中心主要是为了保护赣江内的江豚。他说,以前赣江还有江豚,现在有时到了冬天都干枯了,更别说有江豚了。他称,是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中心废弃。
  
  江西省渔政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一些因素没有考虑在内,是受当时的对江豚认识的局限性影响。
Bigfish | 2014-7-13 12: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施行的救护方式
  
  湖面上设置网箱就地暂养
  
  官方虽不承认中心已废弃,但这一中心的模式在之后并未被推广。据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在江西省江豚出现较多的县,都设立了救助江豚的暂养池,但暂养池均未采用救护中心的模式,而是直接在自然水面上设置网箱。有专家表示,这一模式与鱼塘相比有诸多优势。
  
  长江江豚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2700多头逐渐减少,已处于严重濒危状态。由于江西鄱阳湖环境适合长江江豚生存,约占总数量一半。
  
  江西省渔政局副局长陈芙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流域长江江豚在1000头到1200头。根据2012年对江豚种群数量的调查,江豚约有1040头,其中450头在鄱阳湖,72头在长江江西段。他说,江西境内的江豚种群数量比较稳定,没有减少。
  
  据他介绍,目前江西省的江豚保护区的核心区分成两个小区,分别在都昌县、鄱阳县。但江豚在全湖和长江都有可能出现,保护涉及全国9个县。在每个县的渔政局都建有江豚救护队,接到渔民报告马上赶到现场。
  
  鄱阳湖是长江江豚重要的栖息地,虽然经过多年保护,江豚的数量比较稳定,但自然环境的变化,也给保护带来了新的难度。
  
  陈芙说,每年对江豚的保护工作都在加强,也出台奖励措施动员渔民参与保护,但形势仍不乐观,有必要探索一些新的方式方法。
  
  陈芙透露,江西省渔政局将在鄱阳湖建立江豚栖息保护区,由中科院水生所牵头,联合多家单位,探索新的保护模式。江西省还拟在进贤县军山湖划定水域对长江江豚进行异地保护,科研部门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报到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