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xdtnet 于 2009-6-12 10:35 编辑
来源:互联网 作者:捍卫大同
此文章早在正月十三曾试探交于有关待转政府人士,但因未知原因不能如愿,半月前再度上报某市府建议信箱也未果 固发表于自己博客了却自己一份心愿!
历史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延续不断的文化现象。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社会经济的文化景观。保持城市景观的延续性,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不但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作为凝集了数个朝代精华和气韵的大同古城,处在城市产业急需转型的敏感期间;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市政府的一个战略课题,更为世代生活与此的古城原驻民关切并思索。
以下笔者从几个方面试分析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及如何恢复性保护。
现存大同古城简要描述:
大同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她现存的古城区在约两千五百年的建城史中,有一千四百年以上城址延续在至今未变,并罕见的未受战火或自然因素的重创,虽经过了旧城改造拓宽了主要街道,并在早年改造了旧城部分西北片和部分西南片,但其它五分之三的旧城部分仍保持着完整街道布局和赋有精美砖雕门楼四合院的旧城肌理,她残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有待挖掘和考察.其活态历史的原真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和传承着地域历史文化
大同的传统民居、历史街区是大同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存的唐代古建善化寺和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对整个大同建城史分析,现今保留的大同古城是在唐朝的原址上经过辽金,并在明洪武五年增筑又一次大兴土木,营造官署、王府和民居并一直保留至今。
在过去的几十年随着城市发展虽破坏严重,损失了一半之多,但残留的部分仍完整的保持了明代街道尺度和成片的历史风貌,其传统民居鲜明的特点,如: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门楼,广亮式、抱厦式和垂花式等还有砖雕花饰装横拱头、垂柱和雕斗,门楼瓦顶都设的正脊、垂脊、排山沟滴门前设有的上马石、拴马桩、灯柱等,都点缀了历史环境中原真的景致,并在现代依然承接着特殊的艺术文化使命。大同现存四合院和宗教,官署,遗迹等建筑,约九百座。保存街巷约一百五十多条左右。
目前大同的历史建筑风貌正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日渐消失,虽然历届政府也都有保护计划,但许多地方仍发生着毁坏和丢失珍贵历史文化建筑遗存的现象。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的重要元素正在急速消失。
大同古城的特色及在国内的特殊地位
大同之所以成为名城,是由这座城市在历史形成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同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直接或介接地渗透在中华民族城建史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大同:既是有近四百年以上承担着京都陪都的京畿之地,又是雄踞雁门关外的“塞北重镇”,还是各类宗教建筑繁多,香火信徒满城的佛都,也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民族的桥头堡。同时更是保护中原文明的军事要塞。千年以上的历史积淀使大同这座“身兼数任”的城市文化璀灿夺目,并罕见的留下了各历史时期重要建筑和明朝以来的完整格局,这在世界和在中国都并不多见弥为珍贵。综合以上的简要历史沿革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在原城址上拥有不同年代数量众多的公共和民居建筑:
北魏建都后,大同城市方位一直太大变化,从今日的大同城还可以寻找到1500多年前北魏平城的遗踪。大同城东的御河,北魏建都时叫如浑水河。平城就建在这条河的西岸,文献记载还有一条叫如西浑水的小河从宫中和平城中央通过,现有这条河已经没有了,但在城市有一带的街道比如李怀角,朱衣阁街,太平街等等留下了许多高坡门子院落,可能就是由于当年那是如西浑水穿城而过的河道。
原北魏皇宫门口,当时10余丈高的门阙(清大同县志记载),这就是文献里有名的“万仞双阙”,曾经是北魏都城平城的代表标志,唐朝时仍然在文献里记载了”双阙万仞”的壮观和美丽,辽朝时双阙仍在,明清时仍有遗留的高台,在玄东桥处近年还存有残留的土墩子,俗称宫门腿子。但这重要的北魏双阙遗踪没能继续保存下来,在前几年被毁。经辽金西京陪都的再度辉煌,明朝时期,大同又回到了汉人手里,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被列为九边要塞之首,由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大同镇。徐达出于军事目的把原来长方形的北魏平城从南面削去4分之一,现存大同是明大同府城的完整布局,直到20世纪六十年代,大同老城内存有各历史时期宗祠,寺庙,官署等各类大小建筑群近六十座,有各类名居建筑两千多座,和国内六大古都相比;只有北京和南京这两个从明朝一直建都到民国的城市比大同稍多一些,但历史年代却比大同年轻很多。而开封洛阳和西安早已若干次毁灭,也几经异地残留很少,远不及大同之城市建筑丰富。 所以早在1956年罗哲文提交给文化部的古建筑调查勘察报告中就评价:“大同保存下来的古迹、文物非常多,可以说是国内有数的保存古迹文物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原城址保留多时代重要建筑是“大同建筑”风貌特色之一!
二:保存完整的唐代里坊制棋盘街道格局:
大同城的主要街道。在平城时代;南北和东西分别有3条大街把周20里的平城内城,平均分割成16个大的里坊,中间有9个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是为9衢也,东西南北四面各有12个城门,整个城市布局合理,井井有条,访问今日的大同,还可以找到1400年前北魏平城的遗韵,北魏平城南北中轴线上外郭城的街道就是现在大同的南北大街。这16个大的里坊的格局基本上是现在大同城的主要街道的基础。今日的大同街道被作为唐坊的典型代表,其实合理得叫“北魏坊”才对,长安的唐坊并不是完整的汉代遗风,而多从大同的”北魏坊”延续下来,不然也不应该叫”唐坊”,而改叫”汉坊”。(参阅《大同春秋》)
辽金时的西京府在北魏平城南城旧址上兴建,奠定了今日大同城的最早形制和市井街道的划分,此时的城内,一条条齐整的十字街将居民区划成若干个坊。现华严寺的位置当时属舍利坊。西京大同不仅为明大同府的民居创造了规划基础,同时也在职能区划留下雏形,城内北半部,为政治和军事中心,官衙和军营多建与此,现在正在拆迁的三道营坊一带从那时直到明清一直是驻军之地,所以现在那里还有**营的地名。城内西北部驻有;西京留守司,大同府尹,大同驿,肖太后(皇太后)梳妆楼,西南路招讨司,西南面安抚使司,西南巡察司,等一座座官衙府邸。城内西南部是宗教建筑所处。以国子监(现代王府址)为中心的文化教育部门,大多在城东南部。元明清的大同府承接了辽金西京的大多功能设置,并且依据儒家思想的礼制使大同的建筑格局和功能分配更为典范,此时,城内布局由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象一个大十字将全城划分为四大片,每大片又由十字街更小的片,每个大小十字小街的中心又建有大小楼阁或牌坊作为十字街的标志建筑。城内以南文北武东富西贵,基本划分了功能设置。形成直到现在依然影响大同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方正街道布局。
1996年3月8日,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钱伟长副主席已就保护北京传统民居,代表科教文卫体委员呼吁:“中国也只有一个北京,她完整的棋盘格局只有西安、大同等城市可以相比”。可见大同布局和民居的价值不言而喻。
三:国内少数宗教寺庙繁多的城市:
一本《感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书里曾这样说:“没来大同时只知道杭州的‘‘南朝三百六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992年来大同方知:这座雄居漠北的北朝故都,其宗教建筑的规模和数量无不更甚。他颇为惊叹这颗隐于世人耳目的宗教明珠城市的佛教建筑雕刻艺术的丰满和宗教建筑的丰富。
至1949年统计,仅大同市城区辖区内,可知名的寺庙、观、堂(教堂)就有近80多处,如此之多的塔、顶、穹等各具特色的群建筑,散布在仅五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其视觉壮观程度可想而知。其中以寺庙命名的街道有53条,这些宗教建筑涵盖了辽、金、元、明、清不同时代的各时期建筑。在这些繁多的宗教建筑中,不仅佛教建筑艺术耀眼在中国城市宗教建筑的顶峰,而且,更在1253年便由鲁不鲁乞将景教(天主教)传入大同并建立教堂。这是我国北方城市中最早传入西方宗教的两大城市之一,另一座为北京。正源于此,在1924年尽管大同地处偏僻内陆,但仍修建了一所颇具规模的修道院,并罕见的收藏了全世界唯一的一部公元六世纪的圣经牛皮手抄本一套。该书共四大本,长2米,宽1。5米,厚1米,上以拉丁文、希伯来语、希腊文为照本。
一切并不是在偶然中发生的,大同之所以有其国内城市中宗教之最的建筑发生,如云冈石窟、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善化寺(唐代寺院对称建筑的典范)及景教的传入,是与其自身的特殊宗教氛围传统、地域文化特征、传统人文气息和她在北方城市中,自身地位和影响所决定的。
《触摸大同》一文中,一位浙江大学的历史学者所言:“大同华严寺特殊的宗教建筑场让我感受到什么是宗教氛围的崇敬与庄严”。
这些建筑不仅保留并发生着,并且在以后的岁月中还会继续传承和影响这座城市别样的建筑风采。
可以说,能保持这种风貌的国内城市廖若晨星,所以宗教建筑的丰富性和丰满性是大同古城显著的特色之一。
四:罕见的中国古代军事要塞城市:
自春秋置云中,雁门郡起到明朝设大同镇城止,大同的城市发展一直是伴随军事需要而兴衰。在两千年以上的建城史中,围绕这里曾发生过多起影响中国历史的大战役,如“白登之战”“参合坡之战”“辽宋大战”“英宗之变”等,战略要地的重要性,使大同的城建更趋向于军事功能的需求而设计,特别是到了明朝为拱守京都,大同已发展成由一座主城三座卫城(三小城)组成的坚壁铁城,可以说;完整的明大同镇城是中国也是世界史上罕见的军事城市,品字型和互为掎角的设计,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完美体现。;可以说军事要塞城市的品质也是大同有别于他城的重要特色之一。
分析大同城市历史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到形成大同特色的成因.大同不但历史建筑硬件环境在国内独树一帜,而且还有众多国人家喻户晓的软件特色如:诗人李贺(黑云压城城欲催)戏剧:走雪山、四郎探母、游龙戏风等;重要人物王昭君、折家将(佘太君)、苏三等 .
如何呈现发挥以上特色,完整大同历史风貌脉络的重现,将是此次保护和修复中的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