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风云人物

[复制链接]
查看9809 | 回复1 | 2012-4-12 06: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同作为北魏都城,历经六帝七世,长达97年。在这97年里,大同不仅成就了历史上一些颇有作为的帝王、皇后,也涌现出许多文治武功之才。
  
  北魏名臣崔浩
untitled.JPG
  
  崔浩,北魏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经学家、史学家、历学家、书法家。其先后仕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
  
  据史书记载,崔浩的生平事迹主要有:反对迁都、出计伐夏、排议征柔然、驳谬灭北凉。而他的另一功绩为撰写《国书》,但也就是这一事件,让崔浩遭到了灭门之祸。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下诏让崔浩修国史。崔浩不负所托,用10年时间完成,并刊石立衢。由于《国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且石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于是,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六月崔浩被诛,浩之僮吏以上128人皆身死,清河崔氏无论远近,尽夷其族。
  
  北魏名僧昙曜
  
  昙曜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早在唐初已经不详,据史书记载,北凉沮渠牧犍时昙曜即以禅业见称。
  
  兴安二年(453年),昙曜自中山返平城,适值文成帝车驾出行,御马前衔昙曜之衣,演绎了一场“马识善人”的故事。后来文成帝把昙曜迎入宫中,奉以师礼并常请昙曜宣讲佛法。昙曜向文成帝建议,于京城西武州山北崖西开窟5所,镌建佛像,意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祈福,文成帝欣然同意。在昙曜的主持下,开始了石窟寺的建造,即今云冈第16-20窟的高大佛像。此外,昙曜还组织了译经和设置僧祇户、佛图户,这些做法使得寺院经济迅速发展。而他的这些兴佛措施,不仅促进了北魏佛教的再度兴盛,对当时及后来佛教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sxdtnet | 2012-4-12 06: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改革家寇谦之
  
  寇谦之,北魏著名道士,南北朝新天师道(也称“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其对新天师道进行的较为彻底的改革,使道教摆脱了原始宗教粗陋浅薄的风貌,从而得到北魏朝廷的承认,从民间进入殿堂。
  
  始光初(424年),寇谦之来到平城,在崔浩的极力推荐下,得到太武帝的器重。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并将决定向天下宣布,结果道业大行。太延六年(440年),太武帝根据寇谦之的建议,改元“太平真君”,后又应寇谦之所请,亲自至道坛受符箓。自此,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至道坛受符箓。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寇谦之卒于平城道坛,享年83岁。
  
  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北魏水文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进行记载,但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而且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于是,他决心为《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郦道元阅读有关书籍达437种,查阅了许多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名著。在《水经注》中,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还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物产民俗、城邑兴衰等做了全面描述。此外,书中的文章生动传神,使人有“片语只字,妙绝仿古”之叹。因此,《水经注》不仅是6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  内容来源 大同日报 一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报到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