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耍孩儿剧的成功尝试叫好

[复制链接]
查看1784 | 回复1 | 2012-4-12 06: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编历史剧《血溅乌纱》上演以来,场场爆满。这出由大同市耍孩剧团排练演出的剧目,不仅在选材上赢得了观众认同,耍孩儿剧灵活亲切的表现形式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看过此剧的观众不禁惊呼,多少年都不怎么欣赏的耍孩儿,没想到能有如此精彩的舞台表现。
  
  仔细思考,《血溅乌纱》之所以受观众欢迎,首先是因为内容好,取材好。反腐倡廉是当下群众热议的话题,老百姓盼望像严天明这样的清官、好官、为民做主的官。《血溅乌纱》由一个正义与邪恶较量的故事,引发观众对权力运用的思考,并把清正廉洁作为整出戏的落脚点,带动了观众的浓厚兴趣。该剧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运用本土艺术形式,观众感觉亲切。文以载道,自古皆然。再好的内容,如果找不到恰当的表现形式,就不会和观众产生共鸣。耍孩儿是流传于雁北一带的地方剧种,传唱历史悠久,很受晋北群众喜欢。《血溅乌纱》在移植了好剧本的基础上,用耍孩儿的形式表演,观众看得懂,能接受,容易引起共鸣。
  
  这些年,全国各地都大打“文化牌”。云南发挥本土优势,创作了《印象云南》这一区域文化品牌,带动了旅游热;西安挖掘汉唐文化精髓,倾力打造大唐芙蓉园主题演出,吸引各地游客,而《月上贺兰》、《风中少林》等一批国内精品剧目,更是闯入了海外市场。《血溅乌纱》是大同本土戏曲艺术的一次成功尝试,虽然表现的主题是反腐倡廉、恪守法律和道德精神,但更多的也让观众看到了耍孩儿剧蕴藏的潜力。
  
  大同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仅本土戏曲艺术就有二人台、耍孩儿、罗罗腔等。这些曲调婉转、地域特色鲜明的艺术资源,是我们打造“文化名城”的宝贵财富。多少年来,这些曾经很受欢迎的戏曲艺术,演出市场萎缩了,受众减少了,甚至出现了人才断档的现象。年轻人不爱看,打不开市场,固守着几个传统剧目在原地打转。这些现象当然值得我们思考,但能否创作出优秀剧目、能否与市场衔接,既叫好又叫座,才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现实。
  
  建设文化大同,不必急于引进别人的东西,更不能崇洋媚外,而是要沉下去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光大本土艺术形式,带动一批精品舞台剧目的诞生。《血溅乌纱》给小剧种闯市场开了个好头,期待更多的大同地方戏开出“艺术第二春”。(大同日报 许  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报到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