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曹福楼的由来

[复制链接]
查看1485 | 回复0 | 2011-9-25 17: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声明:转自一名叫风影无极的网友的博客
[走遍大同]真武庙与曹夫楼(2009-11-22 16:39:28)

     记得刚来大同大学的路上,在车内偶然瞥到一座庑殿顶的建筑,当时不能下车近观,很是遗憾。如今已过去两月,那个庑殿顶仍旧在心头萦绕。今日午未寝,思之片刻,遂起身出外寻找。

     路遇曹夫楼村,遂进村寻古。村内和大同一般的村庄一样,没有庙宇。倒是得到了曹夫楼和真武庙这一线索,村民说是在村外路西那边。我便起身寻去。不多久,看到了关于曹夫楼与真武庙的大幅介绍。

     真武庙,原名玄都观,因避宋圣祖讳,始改名。清乾隆《大同县志》载:“真武庙在城东一里东塘坡,创始无考。明洪武二十九年,代府修。成化十三年重修,巡抚李敏记。弘治八年又修,巡抚侯恂记。嘉靖间兵毁,二十六年重修,长史高壁撰文;三十三年修,郡人蒋应奎记。万历十三年重修碑俱存。”据此推断,此庙创建应在明以前。

     据《云麓漫钞》载:“祥符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为真武。”圣祖及宋始祖赵玄朗,因避“玄”讳,改之。据此推断,也不排除其为辽金时所建。

     曹夫楼,据《大同县志·疆域》“城东一百九十四村道里远近指掌图”载“枣夫楼,三里”,可知曹夫原名枣夫。民国25年中华书局印行的大同人白志谦著的《大同云冈石窟记》中,附有曹夫楼“在城东二里许,玉河东岸东塘坡上,西有真武庙,庙之建筑亦雄壮可观,庙门前有用石砌成的石级,约三丈高,庙内大庙后有砖台一,上建小房,相传为明末曹玉莲,由北京逃亡至曹夫楼村外,曾居于此。”大同市档案馆现存原大同市文史馆撰写的“大同寺观楼观”文中指出:“庙后,有高楼,即曹夫楼,曹夫楼本在曹夫村外,后因战火楼毁,移至真武庙。”

     可见,曹夫楼原名枣夫楼,因老曹福死于此地,为纪念这位义仆,遂改为今名。大同有关曹福的传说,与晋剧《走雪山》和皮黄戏《南天门》大同小异。说的是明天启熹宗年间(1621-1627),吏部尚书曹天官,名干汴,为官清廉,得罪了奸臣魏忠贤,于是魏忠贤诬陷曹以及东林党人,坐了大狱,曹家被满门抄斩。玉莲从小许配给马家公子马林,其公爹马芳为大同总兵,于是曹女玉莲,在老家人曹福带领下冒着严寒奔赴大同。路上,曹福将自己的大褂脱下给玉莲披上,他自己则冻死在大同东门外的枣夫楼外。

     其时,大同总兵马芳得知曹家被满门抄斩,义愤填膺,遂点兵赴京讨贼。路遇玉莲,忙将其迎入城内府第,并厚葬了义仆曹福。

     后来大同人便把枣夫楼改名为曹夫楼,以此来纪念那个忠义的仆人老曹夫。并建有曹福庙,清代因战火毁坏,清末民初,又在临近真武庙内的南偏殿三间,为曹福塑像,彩绘一新。

     上面的是简介,看完这些,仍然没能看到殿宇的影子。问路过的俩小孩,说就在简介牌背后,我张眼望去,就是一个土岭。但还是往前走了稍许,这一下,竟然看到一个两米多高的碑。当时也顾不上什么雪地路滑,堎高危险,哗的一下跳下堎去,朝碑那跑去。那谁说过,精彩的总是在失望之后出现。果不其然,这一跳,给跳出三个大碑。碑都分布在面西的土坡上,下面就是玉河。民国年间的碑为龟驼式,老龟已经被泥土覆盖过半了。大明成化十三年的碑就是上文提到过的,还有一块比较低,看不清具体年份,只有碑额小篆“重修真武庙记”六字可认。

     真武庙就位于这个土坡上,不过已经找不到任何建筑遗迹,只遗留这三块碑碣孤独的望着玉河了。

     那个初忆的庑殿顶,还是没能找到,或许积雪消尽后,它又会偶然的被我看到了,但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报到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