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大同本土电影《塞外有家》献礼“两节”

[复制链接]
查看1724 | 回复1 | 2010-9-18 07: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部感人至深的平城咏叹  一段缠绵悠远的大同纪事
一幅厚重质朴的塞上风情  一曲情真意切的城市颂歌
首部本土电影《塞外有家》献礼“两节”

故事梗概

    二十世纪50年代末,婉萍带着儿子琛琛第一次踏上塞上的土地,来到大同的婆家。质朴热情的婆婆和家人真诚地接待了这位来自厦门的儿媳妇。然而,塞外早春的寒冷,地域的差距和生活习惯的不适应,让这位南方媳妇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加上与小姑子凤珠的性格冲突,导致婉萍很快离开了大同。
    60年代末,婉萍忍受不了***运动的冲击,带着琛琛二度来到婆家避难。宽厚善良的婆婆视她为己出,顶着压力把媳妇和孙子收揽下,小姑子凤珠不计前嫌也接纳了她,可二小叔金锁一家生怕有***问题的婉萍给自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一家人在婉萍的去留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婆婆说:“都是我生我养的,十根指头咬哪根都是我的肉,你们怕连累你们搬出去,我和大媳妇孙子活活在一起,死死在一块。”共同的生活和婆婆的言传身教让婉萍在大同逐步适应下来,渐渐融入了这块土地,融入了这个清贫却温暖的家。
    不幸的消息从厦门传来,丈夫因忍受不了迫害自杀了。为了不让婆婆看到自己勾起伤心事,婉萍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带着琛琛悄悄离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琛琛在改革大潮中成为一名企业家,时刻牵挂着远在塞外的故乡,决定回乡投资建设,但在一次去美国考察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
    晚年丧子的婉萍悲痛欲绝,孤寂中她第三次回到了大同的婆家,新世纪的大同城正在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迟迟没有搬迁的婆婆只有一点要求,那就是等儿媳回来再搬家,因为城市变化太快,担心媳妇回来找不到这个家。
    婉萍踏着夕阳回来了。百年老屋里,婆媳相聚百感交集。一个阳光初照的清晨,婆媳相携走出古城,走向属于她们未来的安置新区。洋溢在她们脸上灿烂的笑容作证:千年古城大同越来越好,大同人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水复 整理




    本报讯 (记者 水复) 被业界誉为首部大同本土电影的《塞外有家》,23日就要首映了。作为一部完全由大同人编创拍摄和表演的大同题材的电影,该片从今年5月开机时起,就受到文化、艺术、新闻界乃至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带着观众共同关注的问题,记者日前进行了专访。
    据《塞》剧监制程廷龙介绍?作为一座拥有1500年建城史的塞上名城,大同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更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大同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吸收了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髓,同时以其特有的宽容和豁达,成为各民族人民聚居的精神乐园。《塞外有家》正是在大同处于神话般崛起的重要历史关头,投入创作和拍摄的。
    本片由本地民营企业家全额出资,编创、拍摄、演员也由本地或大同籍人士担纲,而且片中人物所使用的语言,也首次采用大同方言。这种尝试,不仅将对大同文化尤其是影视产业的形成产生开启和示范作用,“两节”期间推出的首映式,也将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进一步了解大同的历史与文化,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大同人通过这部作品加深对自己的认知和反思,更加珍爱自己,珍爱这座城市,珍爱这座城市千百年的物质与精神传承。

剧组人员谈感受
    胡传阁(编剧) 张跃平(导演):
    作为大同籍编剧和一直关注大同发展的导演,从业以来一直有个夙愿,就是想为我们大同拍一部好作品。《塞》剧的创作灵感,是在大同神话般的崛起中产生的。古城的保护修复、街道的拓展延伸、“三名一强”发展格局的确立,点点滴滴都让人有一种难以抑制的震撼和感动。
    大同是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很多外地人看来,大同有历史没文化。倒不是说我们的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关键在于我们对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蕴缺少积极而主动的挖掘。比如塞上风情、民风民俗、饮食服饰和大同人乐观豁达的性格,都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元素。大同的文化元素不止是足够,而是非常丰富、异彩纷呈的。城市的崛起,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我们土生土长的这片热土摇旗呐喊。
    在《塞》剧的创作和拍摄中,作为“老大同”,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和激情四射。如果说该剧拍摄得还算成功,这得益于大同这片肥沃的土地,得益于这座城市丰富文化内涵的滋养。
    张晓红(女一号):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同人,30多年的演艺生涯,我演过大大小小100多个角色,也获得过包括“金鹰奖”在内的许多奖项,但出演土生土长的大同人,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
    看过剧本后,我感到震撼与兴奋,因为这是咱大同第一部纯本土电影。同时也感到一种强烈责任,因为这是一部宣传大同悠久历史和浓郁民俗风情的力作。所以接到剧组的通知,我推掉了近期所有的***档期,全身心地投入《塞》剧拍摄。
    作为剧中的一号主角,我饰演的“婆婆”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大同”。在她的身上,除了有老一代中国妇女共有的善良勤劳外,更具大同人独有的豁达包容。整个拍摄期间,我和***演员都是带着对大同的深厚情感在表演。让观众了解大同、理解大同,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王晓生 魏巍(出品人) :
    大同拍摄纯本土影片,还是有史以来头一次。此次决定投资,除了《塞》剧要彰显大同人海纳百川的心胸,又把视角定位于城市崛起的高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剧组到各界对于宣传大同、振兴大同的热情感动了我们。
    该剧5月份拍摄,正是市政工程和古城恢复大面积拆迁的时候,时间非常紧迫。好多时候,旧城的景点头天夜间拍戏,第二天就已经拆迁。为了不影响拍摄进度,剧组都是昼夜赶工,演职人员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有人说投资拍摄《塞》剧纯粹是往水里砸钱,但我们不这么看。文化产业的崛起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作为有责任感的企业家,能够为这样一部弘扬大同历史文化的主流电影做点贡献,即使赔了也值。 水复

专家学者说观感
    赵佃玺:《塞》剧的新鲜出炉,集合了一大批矢志为大同民俗文化和悠久历史对外宣传而努力的同仁,加上影片从编创投资到演员表演的全本土化,使其成为大同划时代的民俗影视力作。尤其是片中巧妙穿插的本地文物遗迹、地方饮食、民间艺术,更让这部影片兼具了大同历史文化宣传的功能。
    要子瑾:这是一部原生态本土电影,真实感人,贴近生活,展示了大同的民情、风俗、衣食住行,影片故事感人,合理运用大同方言,让人看来亲切,但是影片题目应当为《大同有家》,“塞外有家”有点大。
    力高才:在艺术上很成功,故事情节、故事环境比较典型,无论是编剧、导演对大同的体会很深刻,对那个时代把握较准确。
    赵忠格:全剧剧情感人,但剧中让孙子琛琛过早地死了,有点遗憾和生硬,如果让琛琛参与大同的建设,或者回到大同帮助曾经疼爱他的姑姑叔叔,剧情会更加感人。
    姚斌:影片反映了大同上世纪50年代到2009年的城市变迁,生活气息浓郁,把大同人的性格真实地表现出来,体现了大同人有容乃大的品格。    崔莉英
sxdtnet | 2010-9-18 07: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091723011494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报到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