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中国传媒大学称“我可能会很快向中央台提出申请,调回学校来开口述历史专业。”而对于自己用后半生奋斗的事业成果,他表示最后“一定要捐,因为这不是个人的财产。”
4 ~% R0 V, W+ Y* H7 p; [+ d" ~- t+ }% N' `
8 ^' D' c O( m& ^, S( n- ?
: U) t8 ^- k2 X& w. E* u 4000人的300万分钟, q* V/ u- u/ m8 t2 G% o
6 n! J! @ F/ ~8 b “口述历史”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收集方法,这种从民间记忆的角度来记录历史的做法,在国外早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在中国,口述历史却几近空白。2002年,崔永元从采访老电影人到采访抗战老兵,开启了中国口述历史的先河。
5 V' q, I% K, m/ D: h& `, d
6 b5 w2 a, g R8 Z) ? 崔永元表示,从事口述历史后,自己最大的压力就是在跟时间赛跑,而最难过的就是很多次跑不过时间。有一次,在去采访一位老人的路上得到了老人去世的电话。崔永元感叹:“从那以后,我的眉头总是紧锁,再也高兴不起来。” . l( O) t! k" g5 |' q3 F
% C1 G& h- l0 Z @. M% z
十年间,崔永元以每天至少采访一个人的高强度工作速度收录了4000人左右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到目前为止,这些资料包括300万分钟以上的有价值的口述历史、500多张万珍贵的图片以及30万件稀有的历史实物。
C7 Q2 T: h! m( ~& d5 |
/ E% {, x6 `' V7 a$ w 2月27日,中国传媒大学与崔永元合作成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口述历史博物馆的签约仪式举行,崔永元希望借此以更大的社会专业力量、公益力量,来推动中国口述历史收集持续传承。( Y% U3 C- d' N) P) m0 j `
2 n6 o$ Y- b" R+ }) k% N 企业家向“民史”致敬$ Z- q- ?! \9 u" O
7 L) V& }8 \2 u8 g4 k) h0 o$ I" n 从开始从事口述历史的工作,崔永元就一直通过自筹资金维持运转,一边是老人们越来越少,另一边维持运转需要的巨大资金。这期间,一批企业家为口述历史所吸引,纷纷捐资支持着这项事业。
! R: |% B: t# A, k; H' M9 v, V% x u' N, K7 E
柳传志对崔永元的帮助来自一场“买卖”,一次,口述历史团队想买些联想的采录和数据存储设备,但知道用途后的联想即表示要无偿提供。后来柳传志直接表示需要什么设备由他亲自来处理,全都捐赠。
4 B$ N, M! D2 @3 O0 A) V
U; G! [! }$ l* f* X5 J) C 10年间,像柳传志一样,冯仑、曹德旺、郭凡生等人先后通过个人捐款捐物等方式来支持口述历史工作,口述历史总计获得了两亿元的爱心捐助,同时,这些企业家也义务担当起了宣传员,在不同的场合宣传口述历史的珍贵价值。
1 m" U, r- h" N) K$ g! X. ]. c
$ ^6 P; V& U1 o' d* X5 i “口述历史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是老百姓自己说出的历史,这一点是更重要的。这是崔永元在中国走出的第一步,所以我们做企业的人向小崔表示最郑重的敬意。”慧聪网董事局主席郭凡生说。 6 W. k! i2 E' B; |3 ?! G& [) J
5 x+ _5 M7 P w$ D 今年春节刚过,崔永元又开始提醒企业家朋友们钱不太够用了。7 j; v4 ]! a q5 L w
+ i3 g. F# l9 Q) v: }7 \% \ 欲别央视“财富”全捐
! g# @/ l$ h) _" l' p
' X4 q% h8 R& C 按照当天的签约内容,中国传媒大学将为崔永元的口述历史,提供一座约8000平米的独立大楼,用于建立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和口述历史博物馆。而崔永元则同时在活动现场表示:“我可能会很快地向中央台提出申请,调回到学校来,希望能顺利地开口述历史专业。”而口述历史的所有资料“最后一定要捐,因为这不是个人的财产。”
% E# W' P6 L2 L t/ w1 C+ U/ B# ]7 A- s+ C/ S% \
对于崔永元打算告别央视全身心地投入到口述历史工作中,郭凡生表示:“10年不上镜头,还有几个人会记住你,没有。但是即使你100年不上镜头,今天这件事情是会被记住的。100年,500年,800年以后,人们会像记住《史记》记住司马迁一样,记住今天的小崔。” 7 P* }& Z" I7 ?6 Q n
@+ X# `1 K2 `8 q 对于捐出全部心血所得,崔永元则表示:“这个资料是全民族的,我希望我和学校能找到最稳妥的方式来保存它。当我们找到了好的方式的时候,我们会把所有的财产全部捐给学校,而如果我们和学校认为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保存好这些资料)的时候,我们会和学校一起用共同的名义把它捐给一个更放心的单位。但是千言万语总结成一个字,就是捐,一定要捐,因为这不是个人的财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