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不倒的学校”想到

[复制链接]
查看1148 | 回复0 | 2011-3-17 22: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

                                                              —— 日本文部省关于加固校舍的文件
  
http_imgload.jpg
  ***房子可以倒,但学校不可以倒。在日本,这是一个常识。在大灾难里,中小学校舍往往是当地人的第一避难所。

  此次9.0级大地震主震区宫城县,地震前全县中小学校舍抗震水平位于全国前四名。“这次不是房子被震塌,而是被大地震后随之而来的大海啸给直接卷走……”3月14日,兵库县建筑师协会长垂山英司说起学校时语气黯然。

  首选避难所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3·11大地震发生时,东京观光职业学校正在举行毕业典礼,地震造成天花板坠下,25人被压,1人失去意识,5人重伤。

  到目前为止,日本9.0级地震仍鲜有学校建筑致师生伤亡的消息,这是为数不多的一例。

  截至2011年3月14日,在大地震过后三天内,整个灾区有2052所中小学校停学,少闻学校在这次地震中倒塌。相反,分布在各市县的中小学校,和近十年以来日本发生的历次大地震一样,首先成为了灾难中人们的第一避难所。

  3月12日,主震区宫城县仙台市若林区内,海啸过后留下的海水还未完全消退,远处仍然浓烟滚滚,整个市区看起来一片凄凉。但仙台市各中小学校的体育馆已被临时辟为紧急安置点。入夜后,外面狂风大雪,人们在馆内围炉取暖。

  同样,在东京,由于大面积停电和余震威胁,各中小学也作为第一批应急避难所首先向市民开放。单东京练马区、中野区就各开放了10所小学,涩谷区也开放了包括青山学院在内的10个避难所。

  “除了附近木楼区居住的市民前来避难外,由于当天交通瘫痪,一些无法回家的职员也在学校避难。”大阪市市民北川之广描述,对避难民众开放的中小学校,一般由校长自发组织学校教职员工,免费发放水、饭团等简单食物,晚上天气寒冷,则还为每名避难者发一床毛毯。

  一位在大阪的中国留学生记得,从幼儿园、小学或者中学经过,学校大门边或围墙上醒目的告示牌每每令人印象深刻:“某某街道指定避难所”、“某某町指定震灾避难所”。而这些作为避难所的学校内,往往还有专门的屋子储备着可供上千人食用的防灾食品、防灾物资等。

  中小学校成为大灾中的首选避难所绝非偶然。因为在日本,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但学校的房子不能倒,这已成为一个常识。除了拥有最坚固安全的建筑,学校与外界还有隔离墙,教室、体育馆有较大空间可容纳灾民,紧急时操场还可以供抢险飞机着陆。

  事实上,自2001年以来的10年内,日本共发生了里氏6.5级以上地震18次,累计死亡人数113人,但无一中小学师生因校舍倒塌等事故而遇难。2004年10月28日发生的新澙中越大地震中,位于灾区的250多所中小学,没有一栋校舍倒塌,比较严重的也仅是梁柱出现裂痕。相反,位于7级地震震中的181所中小学校舍,地震当日就接纳了4万余名灾民。

  2011年3月13日,受灾最严重的宫城县南三陆町,几乎整个城市都被抹平。一幅航拍照片上,志津川高校的运动场上还大大写着“SO SH”(H表示直升机降落的地方)。标明这里曾是人们最后的避难所。

  “这一次与***时候不同,不是房子被震塌,而是被大地震后随之而来的大海啸给直接卷走。”3月14日,兵库县建筑师协会长垂山英司说起学校时语气黯然。

  在危机下演习

  一位在日本学习的中国学生这样描述最后的逃离:“当地震持续了将近三分钟后,稍稍有所减轻,老师要求我们什么也不要拿,赶紧离开教学楼。老师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掉了电源。当我们到学校前面时,震动还在继续,周围的树木都轻轻地颤动着,老师要求我们全部蹲下。”

  震后宽阔的街道上,日本小朋友头顶桔黄色帽子,身披防火衣,在老师的带领下,疾步而有序地走过。桔黄色帽子,其实是他们的座椅靠垫,每所学校必备,可随时取下作为防护用品。

  一位旅日华人震后通过摄像头看到的保育园场景是:“6个老师围着我儿子,儿子身上盖着被子,老师手拿被子准备着,一旦地震就扑上去……平时18点接儿子,昨天交通瘫痪,我步行18公里到达保育园时,已经是22点。其间老师们就一直这么守护着我儿子。”

  大地震发生时,东京旅日华人M O M O站在街头等待从幼儿园放学的女儿。校车比往常晚了一小时,她心急如焚,同时不停给自己打气:孩子在学校多半没事。除了坚固的校舍,学校几乎每月都有的防灾训练,让M O M O多少有些底气。

  “地震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我们准备好了吗?”这是大部分日本国民的心态。为应对地震、火灾等频发的自然灾害,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除各地免费开放防灾档案馆供人们了解防灾知识外,防灾训练已成为日常必备项目。在各地幼儿园及中小学,除了每年9月1日的法定防灾日训练,平时学校、街道常常也有类似训练。

  2010年,早稻田大学教育学博士胡学亮和张梅在调查日本中小学时发现,有高达75%左右的小学生认为身边随时可能发生大地震,90%的人对地震灾害最为担心。而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12年下来,日本学生大概要接受30多次防灾训练。

  一般在演习时,上课期间学校里会突然响起警报声,老师在这个时候立即放下手中的教案,指导学生快速戴上由凳子坐垫“变身”而成的安全头套,然后迅速躲藏到安全的地方。等晃动停止后,在老师的统一带领和班长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迅速离开教室,来到操场上的空旷地带。接着,校长给孩子们讲解当时的状况以及应对办法等。

  按照日本ZF规定,所有学校建筑物必须在楼外安装临时楼梯———非常楼梯,教室里要有紧急出口———非常口。哪个班走哪条线路,都要事先规划好,以避免地震发生后出现拥堵、混乱、无序等状况,保证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迅速、安全地撤离。撤离的师生,最后到达一个固定的场所,学校操场或大广场等,按班级排队,班长点名确认后,迅速汇报给班主任,班主任陆续汇报给副校长,副校长最后汇报给校长。

  这次大地震中,M O M O问平安归家的女儿:地震时害怕吗?小姑娘回答:不怕,平时老师都教过。

  堡垒非一日建成

  -->    地震灾害学上有这样一句话: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

  为尽可能减少震灾损失,除了日常化的防灾训练,更重要一点,日本从每次大地震中吸收经验教训,逐年加固校舍,最终将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建成最坚固的堡垒。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就在1967年出版的《激荡的百年史》中说,“日本为了兴邦,大力普及教育,几乎每个村庄最好的建筑物,就是那里小学的校舍。”

  日本文部省的一份文件,提及加固校舍时写道,因为“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

  加固校舍,最早要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说起。当时日本学校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或砖瓦结构。关东大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这让日本ZF深受刺激,决定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提高校舍抗震性。

  1950年,日本ZF又将30年前制定的有关城市规划的《市街地建筑物法》修改为《建筑基准法》,提高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将传统日式木造住宅渐次改造。

  此后,每经历一次地震,日本国土交通省都会组织力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这部法律又分别在1992、2000、2006年历经3次修改,其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已提高到最高水准,即要求除木结构住宅外,商务楼能抗8级地震,中小学校舍普遍能抗7级地震。

  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文部省在抗震检查中发现,私立学校教学楼的抗震强度,几乎都超过了文部省规定的抗震基准,而公立学校由于经费不足,在抗震设计和施工上,有一半未符合规定。文部省于是要求立即针对学校校舍,进行补强。

  校舍补强施工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将4层教学楼(日本ZF规定中小学教学楼不得超过4层)的最高一层削减为“屋顶花园”,以减轻整个建筑的重量;另一种方法,是对整个大楼的外墙采用钢管(直径10厘米)穿插进行网状包裹。按规定,日本国库等负担校舍达标加固或改建86.7%的费用,地方ZF负担13.3%。“一个学校施工一般需要3年,费用约2亿日元(约1600万元人民币)。”大阪的北川之广日常组织中日学校参观交流,对情况很熟悉。

  然而,尽管多年来对校舍补强,在2008年,日本ZF发现:由于地方ZF经费不足,日本仍有将近一半的公立中小学校校舍处于“危房”状态。

  2008年5月16日,日本内阁举行会议,专门讨论加快学校危房改造进程。会议决定,由中央财政安排主要资金,争取在5年内完成全国4.5万栋公立中小学校舍的补强施工。随后,日本自民党议员向国会提交议案,要求ZF把对学校耐震设施的国库补助从1/2提高到2/3。

  2009年,在巨大的财政赤字压力下,60%的日本校舍完成加固,达到了日本ZF规定的耐震标准,即在发生震度为强6级至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时,校舍虽然有部分损伤但不会倒塌、不会造成人员死亡的标准。2010年,日本国库再次拨款1086亿日元,用于全国约2100栋校舍的耐震改造工程。

  2010年,日本ZF还曾发布计划,表示在未来5年内,将使日本全国90%左右中小学校舍都能达到耐震标准———因为在日本,由于ZF不作为而带来震灾中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事故,严重的将导致内阁下台。

  南都记者 杨晓红 马金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报到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