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

[复制链接]
查看1546 | 回复0 | 2010-1-8 12: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同古城与我国所有没有依水而建的北方古城一样,街巷布置采用的是唐、宋、明通行的“正南正北里坊式”的城市布局,街道大体来说按棋盘式格局布置的。  
我们上图看到的是民国21年(1932年),大同第一次给街道挂牌时城市街巷的布局。实际上,上自明初,下延至今(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之前)的七百多年间,这种布置都没有大的改动,甚至连街名都是逐步形成、口口相传而延用至今的。  

大同城以四牌楼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将大同城分为四大块,之后又有若干稍小的纵横街道将四个板块分成若干街区,街区中又各以更短更小的街道分成数个街坊,这样最终形成了大同城“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壮观局面。  

那么“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又是指那些街巷呢?  
其实,这个递进叠加的数字更多地是描述大同古城之雄伟、布局之整齐、市井之繁华,实非特指!  
不过,说不是特指,显然四大街的称呼早已名花有主、形成定论且深入人心。那么,既然四大街已有了着落,我们不妨参照地图,给八大巷和七十二条绵绵巷也找找归宿,给她来个牵强附会,乱点鸳鸯谱~  
先表示一下对地名委员会的不满吧。有在城墙范围内居住的吧友可能会发现,自己院门有两块门牌:一块新的——红色、一块旧的——蓝色,往往名称不一样、号数也不一样,其实,蓝色那块更能代表我们街巷的真实历史。举例说明:蓝色——朱衣阁,红色——朱衣阁街;蓝色——北柴市角,红色——北柴市角街......为什么说蓝色准确,大家明白了吧——别人问你在哪住,你肯定会说在朱衣阁,绝对不会说在朱衣阁街!!越改越没道理了!!  
好了,书归正传。  
●四大街,毋庸置疑:按四个城门名字叫的四条主街——西街清远、东街和阳、南街永泰、北街武定;太阳春白雪的名字了~在此对我们的祖先表示深深的敬意!  
●八大巷,显然应公平分配到四隅(实际上,各隅的发达程度确实也不相上下,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西北官府区、东北皇家区、西南寺庙区、东南文化区,商业制造业并豪门私宅穿插其间)。每隅两街,纵横各一,且应是四座街楼(钟楼、鼓楼、太平楼、魁星楼)登临所望之处,这样就简单了:西北区——帅府街司令部街;东北——太平街东华门;西南——院巷鼓楼西街;东南——李怀角鼓楼东街;  
其实,根据现存街道格局来看,徐达重筑大同城时,对四隅分割采用的不是十字划分,更像是三横三纵。  
西北角的三横应该是:三道营房、大墙后、司令部街;三纵应该是:西门大巷、大皮巷、帅府街;  
东北角的三横应该是:城隍庙前街、仁和美、东华门;三纵应该是:观音街、太平街、仓巷;  
西南角的三横应该是:西羊市巷、县角西街、鼓楼西街;三纵应该是:圆通寺街、下寺坡、院巷;  
东南的三横应该是:马王庙街、县皇庙街、鼓楼东街;三纵应该是:东门大巷、李怀角、县楼北街;  
●七十二条绵绵巷,这真的有点难度了!实际上大同市古城范围的街道何止七十二条,从东西南北四个街道办事处底子可查到,四个街道办事处下属居委会名下的街道二百余条!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七十二,从命名那天起,就没有落到实处!当时也没个考核标准或评比规则,比如长度?宽度?位置?建筑?人口?历史?典故......所以,我们依旧把它作为悬案放下吧~有和在下一样颇喜钻故纸堆的朋友抽空可以排排队!  

调过头来看看散落古城各处的文物景点:  
●有原汁原味的古董: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五龙壁、鼓楼、雁塔、法华寺等;  
●也有曾濒临灭顶后又修缮和重建的半文物:关帝庙、府文庙、朝阳寺、圆通寺、大清真寺、纯阳宫、府衙(现一中院内)、赵承绶宅(现永和私房菜)等;  
●还有破坏殆尽甚至不留痕迹的遗址:  
通光寺(北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年间,其实清中叶就毁于大火,民国年间只剩一片废墟,因其太可惜了,故也写上;  
姜子牙庙——不知毁于何时,武庙街因之得名(在关羽岳飞走红之前,武庙供的都是姜子牙);  
以永泰门为代表的四座城门、以乾楼为代表的四座角楼、以洪字楼为代表的54座望楼——啥也不说了,鼻涕眼泪哗哗的~  
还有府城隍庙、县城隍庙、白衣观、太宁观、佛殿庙、赐福庵、财神庙、青龙阁、帝君庙、朱衣阁、李王庙、马王庙、鲁班庙、九仙庙、七佛寺、龙王庙、书院、文昌庙......均不知所终~  
还有一座牌楼三座街楼:四牌楼、钟楼、太平楼、魁星楼;  
还有皇城,从来没有人考虑保护和修缮,唯一存留的戏台也让给了关老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报到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