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报到
登录
平城论坛
返回首页
春夜喜雨的个人空间
https://bbs.sxdt.com.cn/?121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空间首页
动态
记录
日志
相册
主题
分享
留言板
个人资料
社区
BBS
达人
Space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我的空间
好友
帖子
道具
收藏
勋章
任务
日志
我读陶渊明
已有 709 次阅读
2009-12-21 22:33
|
个人分类:
清夜书香
【原创】我读陶渊明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风云变幻的舞台上,各色人物一一登场,演出的或是正剧、喜剧,或是悲剧。这样说来,中国历史自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也是一出徐徐拉开黑幕的悲剧。
东汉时,在诗歌中已出现了悲叹生命的哀戚旋律。古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为什么人们连连哀叹人生苦短?东汉末以来战乱不断,“据估算,东汉人口最多时达六千万,黄巾起义之后连续的军阀混战使人口急剧下降,至三国开始前后下降为二千二三百万。到东晋灭亡时,大约在一千七百万左右。”(引自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在黑暗的世道中,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多少无辜百姓成了炮灰?人生本就短促,连少有的一点欢乐也被乱世夺走了,人们怎能不哀叹呢?
我想问:人究竟为什么而活?对这个问题我们反过来想一下,人在什么情况下不想活?答:当他感到活得不开心、不快乐时不想活。那我想是否可以说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快乐而活的呢?
陶渊明那个时代,是漫长悲剧中的一个片断。政治黑暗、官场污浊,屠刀乱舞,每个人的生命都显得那样脆弱。那个时代充满阴谋、屠杀,人们的心中也满是压抑、恐惧。而陶渊明深受儒家经典熏陶,有大济苍生之志,因此他痛苦也大,因为官场黑暗、凶险让他志向不能施展,让他内心矛盾重重,这才有了他的五仕四隐,而且终隐而不仕了。
我认为,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形影神》这部作品意旨深厚,足可统领其全部作品。《形影神》序:“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或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他想通过对形影神各自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说明,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态度。第一部分,“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以天地、山川之长久更映衬出人生的短促。“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人生无常,不能与天地山川相比,甚至还不如“一岁一枯荣”的草木。人生苦短,怎么办?“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他深知求仙得长生是一个梦幻,于是决心直面这个无奈的现实。“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这算是看开了么?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这也对,因为人生本就在寻求快乐,欢乐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流逝,那自然不能浪费好时光。
有很多人抨击“及时行乐”的观点,但陶渊明的诗文里,不断的叹惋时光难留,而人易老,好多事要抓紧做,否则就来不及了。这正说明他非常的热爱生活。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能不负此生。于是就有了他对酒、菊、书、琴的爱好。他坐在院落之中,持一杯酒,握一卷书,笑看秋菊,胸中傲气激荡起无弦琴的清澈旋律。“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与邻居喝酒逗乐,选择一个和风日丽的日子和家人一起远游,这与高官荣禄比起来的确是很平凡的快乐,但他乐此不疲,认为这种生活才是他真正的归宿。
第二部分,“影答形”,形是形体,影便是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是一般的心理状态。生理上的衰老、病苦、死亡,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那种心理变化都是苦不堪言。人人都希望能够康乐延年,但“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人的精神永远受着形体不能康乐长存的折磨。“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生时形影相随,死去形影俱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一个人若死了,功名随风去,他的剧情已落幕,他的爱恨已入土。难道什么也留不下吗?“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人总想让自己的生命留下些轨迹,给自己些安慰。要像流星在天际摩擦出光芒后消逝而去,要像昙花在无人喝彩的暗夜怒放之后凋谢而去。“精神”想要发挥力量大济苍生,为世立善,形虽灭,但“遗爱”既能温暖别人,也让自己感到欣慰,这比喝酒行乐更能消忧!作为一个读书人,满腹经纶而不用之,简直白活一场。陶渊明更不甘心无所作为,不仅自己五次出仕,还希望儿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能继承先祖的光辉业绩,再造辉煌。
他歌颂先辈“抚剑风迈,显兹武功”,“直方二台,惠和千里。”希望儿子能成材,将先辈的威武、德行发扬光大:“尚想孔级,庶其企而。”(《命子》)
陶渊明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既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现实的无奈。虽然他“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受儒家教诲要立善,虽然他“猛志固常在”,但现实太残酷了,在他看来就是无道之世,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请看:东晋的几个皇帝,面对本就不牢固的政权基础,不思进取,荒废国事,导致政局一乱再乱。其后的两个野心家桓玄与刘裕倒是有才,只是为了荣华竟可让自己变成嗜杀的野兽! “ 公元398年,殷仲堪、杨佺期等人在寻阳结盟,推桓玄为盟主,第二年,桓玄却袭杀殷、杨二人。公元412年,刘裕讨灭曾与他长期共患难的荆州刺史刘毅及南蛮校尉郗僧施。”(引自龚斌《陶渊明集校笺》)随后又杀了一批曾和他一起战斗过的将领。陶渊明本来就因人生苦短而更加珍惜生命,他能让自己为了荣华富贵而丢掉性命、丢掉平凡的快乐吗?即便他想立善,大济苍生,也只能望着庙堂上的血腥污浊而长叹息了。“觉悟当念远,鸟尽废良弓。”(《饮酒》二十首系列)他觉悟到当此之世只能处江湖之远,但这对壮志凌云的他来说太痛苦了。这痛苦远超过贫穷之苦。虽然“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有会而作》)但要他出任以脱贫却是“志意多所耻”、“拂衣归田里”。出仕,不仅不能立善,且有性命之忧,这都是因为无道之人把持政局。他们对于人才要么不用,要么用起人才也是毫无诚意,随时将人才作为牺牲品。陶渊明对此看得很清楚。多少英雄“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感士不遇赋》)“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士何以不遇?屈原遭谗害,董仲舒招嫉恨,贾谊被放逐,陶渊明欲入仕途立善,却发现这是条迷途,甚至是不归路。“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入仕立善已不可能,就归隐田园独善其身吧。但他也在立善,他留下这些作品抨击黑暗,他孤高傲世的形象为后人留下了很大的精神财富,成为后世处于相似境地的人们的心中的一点烛光。在黑暗之中燃起的烛光比在光明中更加明亮,更有指引的意义。我想,这也是他对后世人的“遗爱”吧。
古今中外,很多人面临着名缰利锁的困境。功名利禄是很多人的目标。“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义而富且贵于渊明如浮云!追求功名也无可厚非,但当功名与生命、良心不可蒹得时,你会如何选择?陶渊明毅然放弃荣禄仕途,转归田园。宁可忍受贫苦,也要享受田园平淡之乐,其实这种乐因为简单才更显意蕴丰厚。李斯在将被秦二世腰斩时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平平淡淡才是真呀!“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多少人在追名逐利中让心灵蒙尘,做出许多丑恶之事不说,最后离世时却发现什么也带不走,处心积虑得来的东西成了竹篮水。“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人生的快乐难道只能在追逐名利中找到?陶渊明的一生已给了答案。
第三部分,“神释”,我将“神”解为灵魂,一种心灵、人格上的东西。“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形影神三者想依附,都要面对人生之短促。“曰醉,或能忘,将非促龄俱?立善常所饮,谁当为汝誉?”饮酒能忘忧吗?能养生吗?立善谁赞扬你呢?“甚念伤吾生,正委屈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何必执着呢?顺其自然吧,一切都是自然的规律,喜又怎样?惧又怎样?不可抗拒的就随他去,,何必劳心费神?乐天知命故不忧。这一生总要完结,与其愁苦,不如开心过每一天。
儒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话也是有条件限制的。要是知道喝农药会死(这人还不想死),他还会去喝吗?“顺其自然”其实是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神释”所说的“委运”,当然也是有原则的。既不与污浊之世同流合污,坚守心灵的纯洁和自由。“自然”的人心应该是纯洁的、自由的。托尔斯泰说:“心灵纯洁的人,他的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道家一再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让心不为形役,不为物累。认为那才是真快乐真解脱。看来,人心合于纯洁、自由这两个“自然”之道,就可以让人回到快乐老家了。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是否在追求心灵的纯洁和自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三十年”,这三个字叹出历史感、沧桑感,更显出一种痛悔之后洗心革面的决心。“丘山”象征着心灵的一片净土。“田园将芜胡不归!”仕途凶险,污染心灵,不得自由,何不回田园躬耕。这田园实在是一个纯洁、自由的心灵家园。他似在对每个人大喊:莫让灵魂的田园荒芜!
我认为,陶渊明的一生是将形、影、神三者的主张合而为一实施了。他领会“神”的旨意,坦然面对短促愁苦的人生,并且坚守心灵的纯洁和自由。他也深知人生的追求无非是快乐,要让自己活得开心,他便有了酒、菊、书、琴等爱好,“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序)幻想向王母进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是在用喜剧的精神来使自己屹立在悲剧的舞台。辗转反侧,长夜难熬,遗世独立,知音难求。他为何抚的是无弦琴?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把弦弹断,也无知音,岂不哀哉!但他终究是乐观的,怀想着前代的先贤,用他们来激励自己。在田园之中把酒赏菊、呼朋唤友品尝“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平凡快乐。在有限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刻的欢乐。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陶渊明一直未放弃“立善”之志。虽然不愿入仕,但他的著作、言行已经是遗爱于后世了。“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
“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陶渊明以对生命的豁达(神的主张)来面对人生,在短短一生中享受了田园之乐(形的主张),以及留下表达自己心意的著作之欣慰(影的主张)这让他的人生就如流星、昙花一般,用刹那间的灿烂留给了历史一个永恒。他之所以能将形影神三者主张合一而行,就在于他对儒道思想进行了整和,兼容并蓄,让他的人生在豁达境界中享了乐,立了善,他真是没白活一回。
古人云:“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我读陶渊明便是这些体会。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是为了发掘它对我们当代人生的意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们认真地过每一分钟,让我们找到人生的真谛,愿我们都有一个快乐无悔的人生!
参考书目:《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陶渊明研究》,袁行霈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04年夏天写于大同大学
收藏
分享
邀请
举报
评论 (
0
个评论)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人报到
评论
春夜喜雨
加为好友
给我留言
打个招呼
发送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