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只知雄安区,可忆当年梁思成?
就在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
将于河北设立雄安新区,
此举被称作“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新区的位置之所如此重要,
是因为2000多万人口的首都北京,
除了要将行政副中心搬到通州,
还要将产业转移到雄安新区,
让它真正专注于大国首都功能。
让一个国家的首都,
专注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
在中心之外建新城承载其他功能。
这一城市规划建设思路,
其实早在60多年前,
就已经有一个人提出过。
只是,他的建议非但没被采纳,
自身还遭到了极不公正的批判。
这个人,就是梁思成。
建政之初,
梁思成被任命为,
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梁思成一生致力于古建筑研究保护,
面对着有近3000年历史的北京,
他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
灿烂的文化、皇家古建、
四合院、胡同、老城墙…
这些都是中国古文化的象征,
也是北京城的底蕴和门面,
如何将古建融入到新城规划里,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然而有一天,
市长彭真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对梁思成说:“希望将来,
从这里望过去,处处都是烟囱。”
梁思成听了大吃一惊,他认为,
北京是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
不应该发展工业。
最好像华盛顿那样,
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为此,
梁思成对北京城市规划,
提出五点建议:
1 .首都应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而非工业中心。
2 .限制城区工业发展。否则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和住房短缺。
3 .保存紫禁城,尤其是古建筑城墙、城楼。
4 .旧城内新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三层。
5 .城西建设南北轴向的新政 府行政中心。
然而当时苏联专家,
坚持要北京以天安门为中心,
并要求扩建天安门广场,
建造翻版的克里姆林宫及红场,
以便公众集会和游行。
而在梁思成的构想之中,
如果在城西沿着南北轴向,
建设一个政 府的行政中心,
既能进行重要的新城建设,
又不破坏古城原有的中轴线。
既可以保护北京的古老建筑,
又不会给新城埋下臃肿的隐患。
可最后,5条建议里面,
只有保护紫禁城被接受。
当时,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
直接闯进彭真办公室与其争辩。
彭真不懂美学,也不懂建筑,
见林徽因气汹汹的,就说:
“这是毛主席的指示,
毛主席说城墙是封建象征,
是皇帝用来挡农民的。
党与人民心连心,不需要墙。”
林徽因说:“那也不要拆呀!
可以把它改建成环城公园,
在城墙上栽花、种葡萄籐,
再放上长椅,在各处修登城墙梯道,
在交通要道开口通车,这样,
北京市民皆可在此休息娱乐,
又可淡化封建象征!”
显然,梁林二人保护古建的苦心,
当时没有人能够体会。
1953年,左安门被毁;
1954年,庆寿寺双塔被毁;
1956年,中华门被毁;
1957年,永定门、广渠门、
广安门、朝阳门被毁;
1958年,右安门被毁;
1965年至1969年,东直门、宣武门、
崇文门、安定门、阜成门、
西直门、元城墙被毁。
东单和西单的牌楼也消失了踪迹。
迄今惟有正阳门、德胜门、
钟楼得以部份保存。
城墙、牌楼、护城河全都消失了,
这座经历了多年战火,
八国联军没有拆毁,
日本侵华没有拆毁的伟大古城,
最终毁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北京古城
据说,二战时,
美国空军轰炸日本前,
专程向梁思成请教,
哪些地方要保护不能炸毁。
梁划出京都、奈良和大坂,
标出古迹的方位,说:
“要从我个人感情出发,
我恨不得叫你们炸沉全日本,
但这是古城,炸了不好。
毕竟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所以京都三千宫殿寺庙,至今完好。
1953年5月,北京开始拆牌楼。
肺病已重的林徽因赶到现场,
嗓音嘶哑地对着吴晗破口大骂,
悲伤的神态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此前,她还曾还对彭真说:
“你们拆掉的是800年的真古董,
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
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没有人比梁林夫妇,
更珍爱这片土地上的古建,
在饱受战乱的岁月里,
他们一直冒着生命危险,
研究和保护中国的古建筑,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
一个新首都的诞生,
居然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积淀着中华文明的古老建筑,
不止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
也是全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曾说:
“如果那片古城可以存留至今,
那将是世界上惟一得以完整保留,
规模最宏伟、气势最磅礴的,
历史文化名城,
就连今日之巴黎、罗马,
也难以企及。”
历史没有如果。
梁思成的一句话,
可以让日本的古建留下来,
但他自己几乎拼尽全力,
也没能留下祖国的古城。
而更讽刺的是,那时候,
在与彭真争论规划问题时,
他曾无比心痛地说过:
“在这些问题上,我是先进的,
你是落后的,50年后,
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
我是对的。”
果不其然,现如今,
风沙漫天,地下水枯竭,
阴霾蔽日,交通不断拥堵…
这些越来越现实的问题,
不断困扰着首都北京。
怎么能不相信梁思成呢?
他是可以把自己的一生,
毫无保留交给中国古建的人呐。
梁思成出生于1901年4月,
父亲梁启超躲避清政 府迫害,
所以他是在日本东京出生的。
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
他自幼攻读《左传》《史记》,
从小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11岁回国,14岁就进入清华,
少年时代的他是学校风云人物,
学业名列前茅,兴趣十分广泛。
合唱队、军乐队、足球队,
哪里都有他的身影。
最大的爱好是画钢笔画,
因此成了校刊美术编辑。
1924年在美国,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
梁思成对古建筑产生极大兴趣,
临摹了不知多少古建筑的构图。
回国之前,他跑遍了欧洲,
希腊、意大利、法国等国家,
对古建筑的妥善保护给了他震动。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
而每一次朝代更替,
古建筑都要遭受一次创伤,
中国人想学习本国建筑知识,
还要依靠外国人整理的资料,
这是多么叫人痛心的事!
当时梁思成就发誓,
一定要研究自己国家的建筑,
为它写出一本建筑史。
回国后不久,
他到东北大学任教,
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
第一个建筑学系,
立志培养中国自己的建筑学人才。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
九一八事变爆发,他举家迁往北平。
在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
在这个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的学术机构里,
梁思成率先提出实地调查法: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
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
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适合科学方法。”
当时,国内政局已动荡,
百姓生活十分困苦,
但他坚持走完了一段长路,
开启古建研究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