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许家窑”还是大同的品牌吗?
许家窑遗址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市博物馆和规划展览馆的大同宣传片,以及各种书籍资料,都给许家窑遗址以“盘古开天地”般的意义和位置,因为“许家窑人”事关中华民族的根系。而许家窑村归大同管辖,大同人对许家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甚至成为人们历史感情上的一种依赖。可是,到实地一看,谁都不得不为之惊愕:道路难行,标志毁损,而相邻的侯家窑却标志齐全,保护严整,方兴未艾,大有取代许家窑之势。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早在1981年就撰文指出:阳高许家窑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有名的文化遗址。记得曾经看过1976年的中学历史课本,书中就提到许家窑人。许家窑村在阳高县东南部,与河北省阳原县的侯家窑村接壤,相聚不过3公里,中间有一条梨益沟相隔。1974年,一位考古工作者在大同药材收购站了解有关哺乳动物化石出土情况时,发现了所谓的“龙骨”,于是顺藤摸瓜,追踪到梨益沟。之后,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教授主持下,于1976年、1977年、1979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发掘,先后发现古人类化石20件,旧石器制品3万多件,还有包括20多个种类的大量动物化石。依据地层古生物学判断,遗址的时代为晚更新世较早时期,发现的化石人类属于早期智人。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所有旧石器遗址中,此处遗址的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古哺乳动物学信息含量无与伦比,而且在地层学的意义上,与“泥河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家窑遗址地跨两省,隶属说法至今不一。寻访当地朝野,有人说遗址位于山西省行政区划内,可由于历史原因,这块土地使用权一直在河北方面。有人说,遗址本来属于河北地界,但当年侯家窑村不接待考古队,考古队只好住在许家窑村,阳高县古城中学的师生当年还参与过遗址挖掘,所以遗址就冠以许家窑之名。之后,河北着急了,经聘请权威专家和多方协调,1996年,国家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许家窑遗址改为“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地址在“山西省阳高县、河北省阳原县”,编号为“第2号”,历史课本随之也改了。
笔者于前年冬天去过许家窑,只见梨益沟西岸横躺着一块落款为“山西省人民ZF”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家窑人遗址”石碑,基座和碑体已身首异处,且有被明显凿刻涂损的痕迹。当地人指着碑说,“许”字因改凿“侯”字不成,索性凿毁;年份的“19”字样被凿改成“20”;碑身上还被人泼了白漆。石碑周围,河北方面栽种了一片杏树,近旁凹陷下去的遗址中央,规规正正地矗立着一块由河北省文物局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侯家窑遗址”石碑,碑身上刻有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的“四至”:重点保护区以保护标志为基点,向东至沙沟,向南35米、向西45米、向北40米,均至农田。一般保护区以重点文物保护区边线为基线,向东外扩60米至沙沟,向西外扩70米至农田,向北外扩80米至农田。
最近还是择荒而行,只见残碑依旧横躺于地,而近旁沿沟沿却新垒砌了一道整齐的勾了白灰缝的砖墙,还新铺了下到凹陷处遗址中央的水泥台阶。一问,是河北方面搞的。顿时,一种“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觉袭上心头。再到紧邻的阳原县城,见广场上建起了宏伟的“泥河湾博物馆”,这和京大高速公路上不时闪现的“泥河湾盆地遗址”旅游提示标志相配套。泥河湾盆地地跨晋冀两省,是由桑干河冲积形成的,约9000多平方公里,这里埋藏着十分丰富的史前人类遗存。我又找到一本《河北重要考古发现(1949-2009)》,见书里只提侯家窑,压根不提许家窑,并将侯家窑说了个淋漓尽致,说侯家窑遗址位于阳原县东井集镇侯家窑村西南约1500米的梨益沟(桑干河支流)右岸,1974年贾兰坡发现。该古人类生活在干凉气候下的森林、灌丛和草原环境中,是北京猿人文化的继续和发展。遗址内以刮削器为主体,兼有大量石球的器类组合,目前国内仅此一例,等等。
按说,“国保”级文物的所有权是国家的,地方之争太显得本位主义。可是,我们在以许家窑为荣的同时,面对如此现状,该如何以待?(李生明)
页:
[1]